微速讯:绿色合肥阔步前行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蓝天”成为常客,空气、水环境质量均达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巢湖治理成效凸现,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的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争当产业创新发展的开路先锋,引导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近年来,合肥执“绿”为笔,汇聚起强大的绿色发展“合力”,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候鸟归“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看,那有三只东方白鹳。”“10月份东方白鹳就飞回了巢湖,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10月9日,在巢湖之滨的牛角大圩,三只白羽黑翅的东方白鹳在水面悠闲游弋。远方清浅的水滩之上,一群颜色各异的不知名水鸟腾翅而起。
东方白鹳被誉为“鸟中国宝”,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巢湖的旗舰物种。“所谓旗舰物种,就好比大熊猫、东北虎一样,非常珍稀。”巢湖生物资源调查项目组鸟类专家虞磊解释道。
东方白鹳自北而来,意味着巢湖已逐渐迎来候鸟南迁的“热潮”。今年,这些南迁的鸟儿中,有不少新“客人”,比如棉凫,它是中国最小雁鸭类,还有普通燕鸥,虽然名字里带了个“普通”,但它却十分稀有。
这些或玲珑可爱,或高雅优美的候鸟,跋涉千里,最终选择留在草丰水美的环巢湖湿地,自有它的理由。
近年来,环巢湖周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日益显著,这得益于巢湖综合治理迈上新台阶。据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肥坚持“四源同治”,系统推进“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实施136个项目。
今年7月底,随着十八联圩湿地三期工程完成,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投资近60亿元的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
湿地活,生态兴。如今,环湖湿地植物达560余种,沿岸有记录的鸟类总数已达381种,东方白鹳、白琵鹭、红胸秋沙鸭等珍稀候鸟成为“常客”,不少过路的候鸟成为“留鸟”。
水清了,岸绿了,巢湖成为“候鸟天堂”,也成为老百姓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飞驰”之路
“合肥的天越来越蓝了,特别是雨后初晴,褪去阴霾后的那一片蓝最是美丽。”
“十一”假期,不少市民来到杏花公园游玩,发出这样的感叹。
今年前三季度,合肥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1%,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优于全省平均水平80.3%;PM2.5平均浓度29.6微克/立方米,好于全省平均水平32.5微克/立方米;PM2.5、PM10、O3、NO2、CO、SO2等6项空气质量监测指标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近年来,合肥推出一系列开创性、系统性、根本性举措,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去年4月,合肥最后一座垃圾填埋场——龙泉山生活垃圾填埋场退出“历史舞台”。与此同时,龙泉山皖能生活垃圾焚烧厂取而代之建成投产。从“填埋”到“焚烧”,垃圾实现“变废为宝”,绿色发展取得质的跨越。目前,合肥市日焚烧处理生活垃圾约8400吨,节约标准煤约4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19万吨。
效能之变,铺就绿色发展之路,其中不乏新创意、新思路。
今年7月,轨道交通7号线一期工程落地建设。为助推绿色施工,项目方研发了扬尘防治天幕系统。据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所有站点全面采用带有自动喷淋系统的环保式围挡进行全封闭,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能有效抑制扬尘扩散。
《合肥市空气质量达标阶段性工作方案》《合肥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合肥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合肥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一项项文件的出台,为合肥实现“双碳”目标、绿色发展打下制度基础。
2021年,合肥以5.7%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9.2%的GDP增速,以占全省17%的能耗,贡献了全省26.6%的GDP。
合肥绿色发展的“飞驰”之路,印证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协同发力、共生共荣。
向绿而行
绿色发展,产业转型是关键。合肥“向绿而行”,产业转型之势如大鹏振翅。
近年来,合肥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走出了一条绿色转型发展之路。目前,合肥已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7家、绿色园区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家,省级绿色工厂45家。在工业节能降耗方面,合肥取得显著成效:2012~2021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66.76%,其中2021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2.2%。
低温焊接,能为电子制造业节约多少能源?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首创PC的制造业低温焊接技术,每年可节省电能344万千瓦时,二氧化碳排放减少2000吨以上,相当于每年植树13万棵。
在合肥海尔工业园生产车间,技术人员在生产线上忙碌作业,车间外的大屏幕上实时监测着整个园区的电耗、水耗、气耗。海尔工业园能源管理部负责人程登明介绍,2021年,海尔工业园比上年节约900多万度电、26万吨水、标煤0.11万吨,减少污水排放3.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29万吨。
一边节能减排,一边发展绿色产业。近年来,合肥市坚持走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道路,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把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2021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全市305家规上企业实现营收1095亿元。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将达28万辆,产值突破1500亿元。
守住绿水青山,践行绿色理念,合肥正在绿色发展之路上阔步前行。
·本报记者 潘子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