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讯:开放合肥 活力澎湃

近日,在合肥北站物流基地,合肥至上海港新年首趟海铁联运班列发车。记者 翁艳 摄


【资料图】

在阳光电源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在检查用户式逆变器成品外观完整度。记者 张正朋 摄

中安创谷。 记者 张正朋 摄

核心提示

敢为人先,率领企业包机出海抢订单;刀刃向内,大刀阔斧进行“亩均论英雄”改革;阔步迈进,推动合肥都市圈提质,让生活生产更便捷;敢闯敢试,推动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建设,一项项硕果展现着合肥速度、合肥力度……过去一年,合肥敞开大门谋发展,张开怀抱促合作,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开放中厚植创新创造创业沃土,全力打造勇闯改革开放新路的活力之城。

跨越发展 乘风出海

开放是一个地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可或缺的“推动器”。

去年,合肥外贸快速增长、经济韧性不断增强、结构持续优化。据庐州海关统计,2022年1~11月,合肥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3298.2亿元人民币,比2021年同期增长10%。其中,出口2091亿元,增长14.8%;进口1207.2亿元,增长2.7%,进口、出口增速分别较全国平均增速快1.4、2.9个百分点。

在逆境中砥砺前行,在万难中求新求变。外贸进出口稳步增长,折射出合肥经济强大的韧性。这背后,是合肥时不我待的先行先试和谋篇布局。

在众多市场主体中,民营企业在拉动外贸增长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面对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哪家企业率先把握机遇,抢先“出海”抢订单,谁就能在国际市场上占得更大先机。

为此,合肥主动出击,包机助企业出海。

“希望此次能顺利与海外客户实现合作。”合肥本土企业安徽天彩橡胶有限公司外贸业务负责人说道,今年1月初,公司计划赴韩国与客户会面,这也是疫情以来,公司的首次“出海”,预计将达成一份长达三年的合约。

作为去年合肥外贸的主要增长点,光伏产业龙头企业通威、阳光电源的进出口均同比增长70%以上。伴随欧洲能源危机加剧,企业抢抓欧洲市场,通过出海参展,挖掘市场潜力。

最近,通威太阳能(合肥)有限公司正在西班牙参加能源展。在去年12月初,集团率队参与法国蒙彼利埃国际能源展,在这个全球前20的光伏市场上大放异彩。

“阳光风”还吹到了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早在去年的10月26日~27日,合肥本土企业阳光电源就前往澳大利亚全能源展参展,并创下3GW光伏逆变器和600MWh+储能系统的签单总量纪录。

据介绍,展会现场,阳光电源全场景光储设备及解决方案吸引了众多客户参观,高效发电、便捷运维的特性受到认可,多家澳洲知名新能源企业相继签单,其中包括南澳最大光储直流耦合项目、南澳最大独立储能项目等。

“最新出海计划即将出炉。2023年,我们将力争全年实现200亿元外贸新订单,推动更多合肥‘智’造走出去。”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

一声鸣笛 买卖全球

2022年12月31日9时,一列合肥中欧班列从合肥北站物流基地鸣笛启程,它将满载货物,途经阿拉山口口岸,发运至俄罗斯别雷拉斯特。此趟班列的发运标志着合肥中欧班列2022年以全年发运768列的成绩完满收官,至此,合肥中欧班列累计发运超2800列。

过去一年,合肥中欧班列驰骋丝路。伴随着汽笛的阵阵鸣响,带着一批又一批“合肥造”走向远方。2022年,合肥中欧班列新增2个国家、28个国际站点城市,累计覆盖18个国家、90个国际站点城市,共计开行335列企业定制班列,同比增长191.3%。

在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一架架国际货运航班正“展翅欲飞”。在指挥室的一张地图上,交错纵横的货运航线密密麻麻分布其中。“航行的版图不断扩大,路线也在增多,10月,机场连续开通了两条国际全货机货运航线,合肥至亨茨维尔、合肥至阿姆斯特丹货运实现直达。”合肥新桥机场海关监管科科长尤成冰说。

去年,合肥新桥机场先后开通3条国际货运航线,目前有定期国际货运航班6条。去年1~10月,机场海关共监管全货机606架次,监管进出口货物16567吨,同比增长47.5%。

去年,合肥新桥机场海关加强“线上+线下”关企联络,制定“一企一策”帮扶方案,畅通航空货运物流链。针对进口光刻胶等货物特点,合肥新桥机场海关指导企业采用“提前申报”“两步申报”快速办理报关手续,实施“7×24”小时常态化通关,即到即验、快查快放,查验合格即可提离,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我们从合肥空港进口光刻胶306批次,与原先转关进口相比,我们原材料进口效率明显提升,平均每批次通关时间节约了3到5天。”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苏峰说道。

开放平台越来越大,跨境电商迎来快速发展,皖货通江达海,实现买卖全球。去年,合肥市推动“跨境电商+”业务创新发展,跨境电商9610出口包机成功首飞,“跨境电商9610+中欧班列”常态化开展,9710、9810模式B2B出口业务试点落地,创新开展跨境电商特殊区域出口海外仓业务,实现了跨境电商业务模式全覆盖发展。

开放融合 活力泉涌

“合肥是一座宜居、宜业、宜创的城市。去年,园区为我们减免了部分房租,让我们感受到了合肥的温暖。”合肥天帷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武建双对合肥竖起大拇指。去年年初,该公司入驻中安创谷科技园,立足长三角设立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支撑中心,将网络安全服务延伸至全国多个城市和地区。

在中安创谷科技园,像天帷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还有不少,这里正在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圃”葱郁的“创新森林”。

据了解,近两年来,园区发挥合肥在长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科创优势,孵化、承接、服务各类科技型企业。其中,中安创谷科技园一期开园2年来,已累计引入265家企业,去年园区营收总额达102亿元。

去年,合肥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组建数字长三角联盟,产业合作园区落地项目投资超500亿元。完成合肥都市圈范围调整和规划编制,启动建设首个市际毗邻园区。

新发展格局之下,合肥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合作、产业协同发展、基层设施联通、生态环境共治共建,引领带动合肥都市圈做强做优,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争当“优等生”。

在从无到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实践中,“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安徽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日益彰显。作为三大片区之一,去年,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形成54项省级制度创新成果、12项全国首创、3项入选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

在安徽自贸试验区两周年“十佳制度创新案例”中,合肥片区“一网通”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长三角海关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改革等5项创新案例入选。

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创业的合肥人刘念享受到了改革成果。“从前期工商注册到办公场地选址,合肥都给了很大的帮助。”刘念说,合肥国际人才城还提供了很多优质服务,帮助申报安徽海归优秀人才项目。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去年,合肥向改革要动力,以开放汇资源,让发展的天地更加广阔。未来,这座活力之城将以更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在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中打头阵、挑重担、当主力、作贡献。 ·本报记者 潘子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