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热点!安徽: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筑牢粮食安全“基石”

《农民日报 》( 2023年03月29日 第 03 版)

农业大省安徽粮食产量连续5年站稳820亿斤,2022年创820.02亿斤,居全国第四位。这样的成绩离不开高标准农田的保障。2022年,安徽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财政投入标准已达到2250元,走在全国前列,今年提升到2500元,到2025年逐步提高到3000元。


(资料图)

在安徽,高标准农田已不是简单提高地力实现旱涝保收,绿色、生态、科技、智能、产业等诸多因素的叠加,通过围绕农田建设创新提升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探索“小田变大田”改革,推进农田水利“最后一米”建设等多维度建设,不仅建设好,更要管好、用好,真正让“高标准”寓意丰满。

数字农业,生态智慧

在智慧“芜湖大米”种植基地,沟、渠、路、桥、电等生产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田间还布置了农业气象站、虫情测报灯、土壤墒情仪、智能灌溉等现代化设备。每一块田都实现全程数字化监控,引入数字化技术,用数字平台对农田气象、作物长势、土壤墒情、病虫害等进行实时监测并上传云端,让种田更加科学化、智能化。耕、种、管、收、运等环节的数字化管理,实现了水稻生产的减种、减水、减肥、减药、减人,增产、增收的“五减二增”目标。

“如果没有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小田并大田’改造,像以前那样乱糟糟的‘补丁田’‘巴掌田’,没人愿意耕种。现在土地治理得这么好,农机作业更加方便,大家都抢着来种田。我现在一个人就承包了1000多亩,靠的就是农机种田、科学种田。”芜湖市繁昌区新港镇新东村种粮大户操盛坦言。原来,当地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通过“小田并大田”改造,单个田块面积由0.8亩增加到2.7亩,并对农田水渠、道路进行了合理规划,保证了农田的排灌自如、道路畅通。“过去,我们村的农田基础条件差,田块零散,水系、道路不连通,农业机械无法使用。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小田并大田’改造,现在是水系连通、道路贯通、农业机械广泛应用。以前一个人最多也只能种50亩田,一年忙下来,收效微弱;现在最大的一个种植户能种千把亩田,年净收入30多万元,种田的劲头更足了。”新东村党委书记王小波介绍,高标准农田流转到村集体后再转包给大户,田租亩均增加了100元,再加上入选为智慧“芜湖大米”种植基地,2022年村集体增加收入就有20多万元。

另外,新港镇根据农业生产茬口安排种植春播油菜作绿肥还田,增施有机、无机复合肥,利用区域内规模化养殖企业提供经无害化处理的沼液开展“农牧结合、种养循环肥水还田”,确保耕地质量提升措施覆盖率达到100%。根据检测,项目实施后项目区耕地质量由7级提高到5级。

地力变肥,粮食增产

农田整齐划一、道路四通八达、林网郁郁葱葱、生态环境优美……在淮北市濉溪县五沟镇庙前村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绿油油的小麦苗一眼望不到边。村党支部书记张峰介绍,以前全村共有6524块平均面积不足2亩的“巴掌田”,最多的一户有12块小田,田块零碎、土地贫瘠、抗风险能力弱、生产低效。通过高标准农田整治、“小田并大田”改造,小块“低效田”变成了连片“高产田”。这些零散的“巴掌田”被整合成1块万亩高标准农田,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这样的农田成了“香馍馍”,整体流转给中化农业种植粮食。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我们与村里合作后可谓多方共赢。”中化农业皖北片负责人周海庭告诉记者,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接产业链上下游,在生产过程中,按照订单化生产、规模化运营、数字化管理和品牌化打造,实现了农作物的增产增收。去年小麦平均亩产超过1300斤,高于周边农户产量100斤以上,并以高于市场价每斤5分钱销售,亩均增收明显。公司通过集约化、科学化经营,综合运用缓释、生态种植等技术,肥料和农药使用效率分别提高20%、30%,今年夏粮亩均节本300余元。

同时,庙前村采取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示范区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抗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实施耕地深松深翻行动、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耕地质量提升了0.77个等级,有效改善了耕地土壤理化性状。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化肥利用率由40.3%提高到61%,农药利用率由40.2%提高到60%,水资源利用率由50.3%提高到72%。

管好用好,多方共赢

“以前,高标准农田一旦出现较大损毁,比如重新修路、修桥,需要大笔费用时,我们就犯难了,只能等项目资金,或到处筹钱,解决问题周期长、效率低。现在有了保险,遇到情况打个电话,保险公司就会到场处理,就跟报车险一样简单、快捷。”滁州市定远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会明介绍。

据了解,滁州市突出“建管并重”,引入金融保险机构,全程介入工程质量监管并参与日常维护和修复,在原有部门质量监管基础上又为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上了一把“安全锁”,同时高标准农田日常维护和损毁修复也得到了保障。

高标准农田建好管好,更要用好。“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这是红线。”滁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让高标准农田发挥最大效益,该市积极推进“垦地合作”,到今年年底垦地合作示范创建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依靠北大荒集团等示范带动,扛稳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积极推进与北大荒集团、省农垦及其他经营主体合作,借助国家队、省队及大户的行业优势,推动土地经营规模化和农业生产标准化,实现农户增收、企业增效、粮食增产。

引进国家队的好处显而易见。“国企资本雄厚、抵御风险能力强、科技水平领先。与我们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目标一致。”该负责人说,通过与北大荒集团的合作带动种粮大户、合作社的合作助力农民增收,促进村集体经济壮大、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多方共赢。对北大荒集团而言可以减少农机设备采购成本,本地农机手与合作社可以提供农事服务。而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流转农户土地,之后与北大荒集团签订协议,将土地流转给北大荒集团,农户拿土地流转费,村集体经济组织每亩拿30元左右的服务费。另外,种粮大户等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后依然可以种植,可以选择与北大荒集团合作,加入订单农业,这样收益会更加可观。(记者 杨丹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