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你还记得小时候的味道吗? 90后合肥小伙正在帮你找…

“你常常回忆的‘小时候的味道’,很多可能永远都吃不到了。”

谷雨到来,气温升高,土地早已喝饱了春雨。此刻,正是春耕春种好时节。“新农人”孙阳阳把土地精心整理,搭起架子,今年,他要种点“不一样的”。

等待“沉睡”的老种子“醒来”


(资料图)

这个春天,种下“种子盲盒”

“有点像开盲盒。这些种子种出来怎么样,是什么味道,很未知,所以很期待。”

孙阳阳是长丰县杨庙镇马郢村的一名“新农人”,园艺专业毕业的他是一名“90后”,驻扎马郢开设农场已经六个年头了。

从去年开始,孙阳阳一有空就和志愿者们一起,从田间、集市、农户家中收集各种农业“老种子”,在今年春天,孙阳阳对它们首次进行播种。

孙阳阳正在筛选丝瓜老种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老种子,也称地方品种、农家种,是自然和人为长期共同选择的成果,是农民世世代代种植流传下来的。

孙阳阳2019开始关注到老种子传承推广,直到去年参加了一个长三角关于老种子的会议,才发现不论是很多从事有机种植的生态小农,还是种质资源领域的科研人员,很多人都在关注“守护老种子”这样一个课题。

“参加这个会议,我现场交流发现其实在江、浙、沪、四川那边,关注老种子收集守护的人群不小。但是来自安徽的,只有我和一位黄山的新农人。”孙阳阳觉得,安徽是个农业大省,老种子资源肯定有不少,“责任感顿时就上来了”。

收集到的各种老种子

“自留种?”

“对,自留种,就是以前家里自留的稻蔬种子,味道品种多样,家家可能都不相同。”

“你这不‘管’!现在市场上到处都是种子,谁还要这个自留种?”

作为在皖北土地上种了半辈子田的“土专家”,孙阳阳的父母对儿子的想法直摇头,认为这事儿花哨且不好干。

但是孙阳阳心里早已认定,非干不可。他在牵头初步组建起了一个“社区种子银行”,可以让农户之间互相交换种子,自己提供技术指导。想让大家和自己一起投入到老种子的试种和扩繁工作中。

“老种子”真能种出“金果子”?

在孙阳阳眼里,种子维系着人与土地最亲密的关系,比如,最直接体现“乡愁”所系的,往往就是那一口“记忆里的味道”。

“你还记得吗?小时候吃西红柿必须是用手掰开的。那沙瓤的果肉晶莹剔透,咬一口那个汁水,我的天……”

“你小时候帮家里买过豆腐吗?热气腾腾,那个豆香味特别浓,买到手就忍不住现场揪下一块吃上一口……”

谈起土地上生长出的各种作物,孙阳阳眉飞色舞的描述丰盈多汁。在寻找老种子的道路上,他的目标就是找到这些留在回忆里的味道。

今年3月28日,孙阳阳带着自己的“老种子守护计划”参加第四届长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大赛,号召更多人和他一起保护种子、守护种子、传承种子。

于是,觉得“这事儿能干”的人就多了起来。长丰县杨庙镇马郢村第一书记钟宇就是一个,他在马郢村安排了一支志愿服务队伍,专门协助孙阳阳做这个“守护老种子计划”。

马郢村的志愿者参与老种子的种植

“马郢村,有新农人,也有不少老农人。做这个事情,是有优势的。”钟宇说,如果通过种植老种子,找到了适合本地种植的好品种,对农业旅游有促进,无疑对马郢乡村振兴有很好的价值。

“如果老种子能够顺利推进,或许未来可以成为马郢的一个特色新的名片。”钟宇眼里,把老种子和乡村振兴实现链接,让老百姓腰包再鼓一点,这个好处是实打实的。

“老种子”真的能种出“金果子”吗?

孙阳阳念念不忘在黄山吃过的一块西瓜:“我有一位黄山做生态农业的朋友,在当地发现了一种老品种西瓜,感慨这么好吃为什么没人种?于是通过自然农法种出的大西瓜,一个能卖198块钱。”

那个西瓜是什么味道?“特清香!特清甜!能感觉到汁水从喉咙里流淌到胃里的满足和幸福!那是种会让人想起儿时夏天的夜晚的味道。”

在长丰,孙阳阳觉得一定也藏着好的西瓜品种,“毕竟在以前,长丰西瓜是合肥人夏天的‘顶流’,我还想好好找一找。”

没有捷径?那就“慢慢前行”

胸腔填满了热情,孙阳阳和志愿者同伴们挨家挨户走访当地农户。

很快,孙阳阳感受到的是两个字——失落。

“在我们走访的农户中,玉米、水稻、小麦我没发现一家留种的。这意味着,以前农民种的那些品种,消失了。太可惜了!”让孙阳阳惋惜的是,这会让挖掘探索食物本源背后的文化价值变得困难,“毕竟用‘小时候的味道’去描述一个东西,别人是无法感受的。”

这是一个“慢活”,慢到可能很久都一无所获。

于是,孙阳阳和同伴们扩大范围,通过去农民集市寻找,通过外地交换,试图寻找梦想中的“老种子”。“最想找到的是好吃的西红柿种子,还有豆香味很浓的黄豆。”利用外出学习的机会,孙阳阳收集了不少他感兴趣的老种子。云南的玉米、上海的丝瓜、广州的水稻,孙阳阳除了放在农场分类保存、准备种植,还分享给村里其他的农户们。

来自云南的老玉米种,据说很好吃。

老品种作物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新品种的基因来源,如何才能最大程度保护老种子,孙阳阳知道,答案就是试种、扩繁,一切需要劳动和时间给予答案,没有捷径。

老种子守护者招募令发起后,在线上平台引起了不少人关注。在马郢周边、合肥城区、长三角等地,有关乡村老种子的征集一直未间断。

“我觉得3-5年时间,我们真的能够做成一个社区种子银行。”孙阳阳希望,有了足够的不一样的品种,可以让当地村庄实现“一村一品”,用不同的农产品,撬动独具特色的乡村经济。

小种子有大“野心”

虽然在干着一件“慢活”,但是孙阳阳心里还存着一份“野心”,希望自己的“老种子梦”能为中国种业发展出一份力,成为可以利国利民的好事。

从2022年8月至今,孙阳阳共收集当地老种子约有30种,挑选了十来个品种在这个春天种下。同时,他还计划把收集来的老种子送到安徽种质资源库,供科研所用。

而就在孙阳阳播种下老种子的这个春天,4月12日,安徽省农业种质资源中心库项目正式开工。

该中心库项目规划建设面积近7000㎡,规划建设内容包括作物种子库(短期库、中期库、长期库)、微生物资源库、地方畜禽水产品种资源库、作物离体保存库和DNA(植物、动物)库。项目建成后对提升安徽省种业自主创新能力、破解种源“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助推安徽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省农业种质资源中心库(效果图)

“孙阳阳们”收集来的“老种子”,对于安徽如此大规模的“中心库”来说,有价值吗?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荣松柏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5万-6万份。安徽省于2019年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历时近4年,走访乡镇760个,自然村2366个,出动人员总数超8000人次,行程40余万公里,覆盖了全省所有农业生态区,涵盖了我省长期栽培的各类作物类型,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5480份。筛选出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其中霍山县杨三寨神韭菜、旌德县芮枣和颍上县庄红贡米获评全国十大优异资源。

然而,这样的普查,对于安徽的农业种质资源来说,还远远不够。

“安徽有沿淮淮北平原生态区、江淮丘陵岗地生态区、皖西大别山生态区、沿长江平原生态区和皖南山地丘陵生态区5个自然生态区,优越的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然而,在普查中发现,很多品种已经消失。”

“比如,与1956年相比,小麦的地方品种已经减少了87%,水稻的地方品种也减少了80%多。”荣松柏解释道,在种植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很多作物被培育品种取代,地方品种正在逐渐消失。“比如西瓜,普查中安徽很难找到地方品种了。”

种子种类繁多,科研人员在为种子进行分类。

“种子科研来源于种质资源。”农民留种意识不足,散落的老品种缺乏专业力量去寻找收集,安徽的种质资源仍需加大力度应收尽收,尽可能地避免资源丧失。

长期从事种子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张文明副教授同样觉得,民间力量通过公益形式收集各地老种子、通过种植来更新储存的种子,还原儿时餐桌上的味道,同时输送到种子基因库,这样的路子虽然无法实现大规模、集中保留老种子,但是如果点滴微光集聚,同样能实现“藏种于民”。

马郢的土地上,“孙阳阳们”种下“种子盲盒”,等待土地给出回答。

安徽省农科院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中心里,库房堆满来自安徽各地的种子,年轻的科研人员们埋头整理,为繁杂的科研工作做基础准备。

食物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东西,但“牢牢端稳饭碗”“民以食为天”的信条背后,却是一条无尽的赛道。

支撑“新农人”“老农人”们前行的,是永远相信土地的真诚。

而一切,都得从一粒种子开始。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王书浒 周文丽(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合报深一度融媒体工作室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