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双创券” “通兑”长三角
推动长三角地区联动创新创业、落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外贸……“上进生”合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动作频频,不仅交出高分“应试”答卷,更是主动出击。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入选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其中长三角“双创券”通用通兑模式为合肥加快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提供了新的路径。
长三角产业一体化有了“通行证”
【资料图】
2019年,合肥在全国层面率先建立了长三角“双创券”通用通兑模式,打破地域界限,为长三角科创企业获取异地高水平科技服务提供了平台。最近,这一制度创新入选了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
“双创券”是指利用试点区域财政资金、支持企业采购跨区域专业服务的一种政策。通俗理解,放眼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皖拥有超10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超500家。但各地产业政策不同,企业跨区域发展想要获得当地的产业政策扶持该咋办?“双创券”应运而生。有了“双创券”就等于获得了长三角一体化产业政策扶持的通行证。
合肥市浩智运专利代理事务所是首批入选“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双创券综合服务平台”的科技服务机构之一。该企业总经理付启峰告诉记者,这一服务平台所发挥的作用就是为长三角地区的科技企业做好“政策中介”。
“入驻服务平台意味着打破了以往的区域壁垒,我们的服务机构能够为上海杨浦区、江苏常州武进区、浙江嘉兴南湖区等地的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技术研发、科技金融等在内的7大类服务,并且获得相应的政策补贴。”付启峰表示,有了“双创券”,他们的业务市场成倍增长。
据了解,通过搭建“双创券”管理平台,科创企业和中介服务企业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实现技术合作。自试点运营以来,该平台已服务科技类企业730家,累计发券超过1.46亿元。
其中,安徽省自贸区合肥片区企业领券超过5000万元,占比34%;累计入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722家,成功发布服务产品873项;累计交易合同金额5514万元,减少科创企业购买中介服务成本超过50%。
全程护航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在加快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步伐中,合肥相继创新“双创券”、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等措施护航核心技术攻坚,加快前沿科技“沿途下蛋”,推进科创成果转化应用。合肥市发改委长三角合作推进办公室主任牛倚林表示,仅去年,合肥与沪苏浙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6倍,总量突破220亿元。
这一数字意味着,更多的合肥创新技术被应用到长三角区域。而这背后离不开合肥的先试先行与全程护航。仅从安徽省自贸区合肥片区的产业数据就能窥出一二。
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合肥片区深化长三角海关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监管试点,16家企业1400多项商品纳入试点清单,累计监管货值超4亿元。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安徽中心的落户,为企业提供财产、货物运输、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全方位保险保障支持,承保重点企业53家。
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方面,合肥拓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示范运营场景,全省首例无人配送车——白犀牛无人车公开道路测试在合肥片区正式启动。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合肥片区积极申建医药医械柔性服务站,为医药企业提供注册、许可、备案等全流程服务。加快建设智飞龙科马生物医药产业园、安科生物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合肥片区探索实施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模式,企业平均退税周期从15个工作日压缩到1个工作日;中国声谷获批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将进一步扩大智能语音等特色优势服务出口规模。
产业飞速壮大,使得越来越多的“合肥造”走出长三角、走向全球。为让“合肥造”畅行无阻,合肥不断提升外贸便利度。
去年,合肥在海关总署率先备案跨境电商网购保税零售进口“退货商品区块链辅助管理”模式,利用区块链技术,优化现有跨境电商网购保税零售进口退货业务,减少企业纸质单证提供。同时在全省首创“中欧班列进口货物‘分段计税’运费机制”,率先实现进口货物国内段运费免税,为企业减税128万元。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刘小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