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合肥社会救助提标惠及全市57万多特殊困难群众


【资料图】

社会救助提标惠及全市57万余名特殊困难群众,新增老年食堂(助餐点)279个,全市23.5万人享受高龄津贴,建成乡镇(街道)社工站149家……8月2日,全市民政工作年中座谈会召开,总结回顾了上半年全市民政工作,并安排部署下半年民政工作重点任务。

新增老年食堂(助餐点)279个

今年上半年,合肥落实社会救助及补贴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一揽子提高低保、特困、孤儿等6项社会救助及补贴标准,保障标准与长三角主要城市齐平,惠及全市57万余名特殊困难群众。同时,持续巩固拓展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脱贫成果,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受到民政部肯定。加强困境儿童帮扶,全市累计发放孤儿基本生活保障金3043万元,慰问金249.23 万元,惠及3289名农村留守儿童、442名孤儿、2028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两残补贴实现精准发放、应享尽享,补贴标准全省领先。全市保障残疾人173319人,发放补贴2.57亿元。

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合肥强化顶层设计,在全国省会城市率先通过人大立法出台《关于加强老年助餐服务的决定》,推进修订《合肥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全市新增城市老年食堂(助餐点)169个,农村老年食堂(助餐点)110个,年度任务完成率达98.83%、92.44%。全市23.5万人享受高龄津贴,发放资金1.84亿元;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2.6万人,支出资金5715.43万元。完成2086户适老化改造,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开展全市老年人能力状况初筛,共筛查123.41万人,初评失能老人4.27万人,占比3.46%。

下半年,合肥将围绕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扩围增效,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预警功能。同时,修订完善市级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完成适老化改造、养老服务综合体、居家养老服务站、老年助餐点等建设任务。

已建成20余支社区慈善基金

上半年,在社区治理方面,合肥持续强化服务阵地建设,启动4个国际化社区建设和40个小区居民活动中心建设。完成1个国家级、4个省级完整居住社区试点申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合肥市社区工作者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和《合肥市红色小管家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激励各地配齐配强基层工作者队伍。强化智慧社区建设,全面启动智慧社区(二期)项目建设。

在慈善社工事业方面,探索建立社区慈善基金。全市已建成20余支社区慈善基金,庐江县、瑶海区、新站区在县区级层面统一建立专项基金,并形成有效运行模式。持续推动社会工作品牌化建设。建成乡镇(街道)社工站149家,其中乡镇社工站88个,街道社工站61个,延伸建设村(社区)社工站535个,覆盖率均达100%。民政专项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瑶海区被确认为全省第二批婚俗改革试验区。高效开展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工作。

下半年,合肥将进一步落实规范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和涉外婚姻登记制度,同时,着力推动社区慈善基金、社区慈善项目、社区慈善组织、社区慈善人才“四善”建设,打造社区慈善(志愿服务)综合体,形成独具合肥特色的“四善一体”社区慈善新模式。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李后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