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乡的山水会“说话” 庐江男子12年间先后出版14本书介绍各乡镇

60岁的庐江人吴守春,12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为家乡的十余个乡镇“立传”。一镇一传,17个乡镇已经完成了14个,最近手头上忙碌的第15个乡镇“自传”也进展过半。同属一县,乡镇紧紧相连,情况大多相似,但在吴守春的笔下依然各有精彩。每个乡镇的“传记”都从自身的特点开始,有的写圩,有的写村,有的写人。

前不久,庐南川藏线上添了四座凉亭,凉亭的名字皆来自吴守春在“立传”过程中挖掘的故事。文旅不分家,这让吴守春认为,“立传”这件事很有意义。


(资料图片)

为乡镇“立传”写出不同的美

吴守春喜爱写作,作品活跃于众多报刊,30来岁就出版个人诗歌集、散文集。

为乡镇“写书立传”这个事得从2010年说起,这年春天,吴守春回老家同大镇访友,无意中看到一本写三河历史人文的书,他当即买下。

“应该有一本书,记录下家乡的前世今生。”吴守春的想法得到了镇政府的支持。

一年之后,《秀美水乡同大》出版了。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方晗给予了如此评价:“这部书的魅力在于,它打破了固有的宣传模式,不做表面的硬性文章,同时又避开志书类枯燥刻板的格式。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走进同大圩历史深处,拾遗补缺、探幽发微,给今天的人们带回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

一个乡镇访下来资料有二三十本

乡村的美各有不同,但挖掘的过程是相同的:一是查阅家谱、史志、诗文等;二是采访,收集民间口传历史;三是实地考察,从古迹遗址中寻找发现历史信息。

吴守春每写一个乡镇,首先大量阅读本地的史志、家谱,获取一切与这个乡镇有关联的文字资料。他家是一套复式房,一层有三个房间,桌子上、床上、地上都堆满了书。“仅庐江及其周边的家谱,就细致研究了800余家。”客厅的一角堆放了四五个谱箱,破旧斑驳的箱身和生了锈的锁,直接说明了这些家谱的悠长历史。

“一般家谱是不出门的,他们信任我才交给我,我不能辜负他们。”说这话的吴守春,满眼的欢喜和得意。别看谱箱不大,但装满了材料的谱箱重达几十公斤。住在没有电梯的老房子,吴守春是一个个扛回家中,熟悉他的朋友常打趣说,吴守春就像蚕,“整天趴在一堆堆纸桑叶上,拽都拽不开。”

“每到一个村庄,我打听的对象,首选70岁以上的老人。有的老人虽然大字不识,却是故事家,是我的老师。”吴守春的笔记很多,一个乡镇访下来的资料往往是二三十本,“整理好再誊抄到电脑上。”

坚持写下去让山水村寨来“讲述”

庐南川藏线,是庐江县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项目。

吴守春最近正在写龙桥镇,恰好涉及庐南川藏线中的一段。这一段新增了四个凉亭,但凉亭名字久久未取,于是当地镇政府对外征集。“我就从乡镇故事中挑选了几个,没想到一下子被选中了。”吴守春拿出了当初取名的草稿,这四个名字分别为:走马亭、金华亭、送嫁亭和曹隐亭。“这次入选,让我觉得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吴守春说,他会继续写下去,“让庐江村村寨寨、山山水水都能说话。”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乐天茵子/文 高勇/摄 实习生 卫馨瑶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