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祖孙三人同领退役军人优待证

祖孙三人一起展示自己的优待证。

11月13日,在合肥市蜀山经济开发区蜀麓苑社区91岁的闻全松老人家门前,挂起了一张“光荣之家”门牌。值得一提的是,继闻全松和孙子闻卿9月领到退役军人优待证后,儿子闻培勇也于挂牌日拿到了优待证。自此,祖孙三人正式都成了“有证一族”,三人的参军故事也成了一段佳话。

闻全松:


(资料图)

亲历抗美援朝 难忘峥嵘岁月

闻全松今年已91岁高龄,1950年入伍的他,于1951年成为东海舰队的一名炮兵,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他所在的部队负责协调并兼顾前后方战场。

儿子闻培勇介绍,父亲闻全松原本是浙江海宁人,从小就成了孤儿。当年,他响应国家号召,选择了去上海参军入伍。1956年退役后,父亲先是在天津工作了几年,之后,由于母亲工作有调动,他便从天津跟着来到了合肥,在印染厂工作。

虽已是鲐背之年,但闻全松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始终秉持着军人的信仰。参军作战时,他做好支援保障工作;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他也配合参加党史教育活动,回忆峥嵘岁月,向后辈讲述抗美援朝的历史。“战争很惨烈,10月份过鸭绿江到朝鲜的时候已经下雪了,但大家穿的衣服却都还是单衣。上面的飞机扔下炸弹后,炸到哪里就烧到哪里……”

“在党的指引和教育下,以前是放牛娃、小学徒的我,变成了光荣的抗战老兵。”闻全松坦言,国家需要去保卫,所以儿子要参军,孙子要参军,自己一定支持。

闻培勇:

战场归来,活在当下已是幸运

1978年,20岁的闻培勇刚刚高考结束,暑假时,恰好有个机会能去上海参观父亲的老单位,他便欣然前往。从小受父亲耳濡目染,对军队本身就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当时参观完部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后,闻培勇当即表示,“如果高考分数足够,就去报考军校,如果不够,那他也一定要来当兵。”

1978年底,闻培勇如愿通过审核,正式入伍。“在那个年代,当兵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刚入伍不久,他就赶上了一场战争。进入战备状态时,他还没有感觉到害怕,直到后来从战场撤出时,他才后知后觉地开始感慨生命的珍贵以及军人的不易。“我亲眼目睹了战友的离开,有的很年轻。作为幸存者,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

这次虽然领到了优待证,但闻培勇坦言,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要真正使用这张优待证去享受什么福利。“国家给我发放优待证,并不一定是因为我工作做得多么好,而是因为国家对我们这个群体足够重视与肯定。想到这一点,我也已经十分感激。”

闻卿:

不后悔选择军营,要把故事续写下去

最美的故事名叫“传承”。爷爷和父亲都有过军旅经历,孙子闻卿从小也对军营十分向往。闻培勇回忆,过去,每次有战友来家做客,热火朝天地聊起部队生活,闻卿总会好奇为什么这群叔叔关系这么好。每当这时,他总会告诉闻卿,因为爸爸和叔叔们是生死之交。

“2003年,他还没参加高考,就被部队招去了。”闻培勇说,“当时,我问他会不会后悔,他说不后悔,我便放手让他去了。他愿意当兵也是一件好事,部队可以锻炼人,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闻卿坦言,在部队里也能学到很多东西,能接触到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从他们身上学到各方面的经验。现如今,37岁的闻卿正在自主创业。退役后,他仍然保持着部队的生活习惯。

闻卿的儿子今年4岁。“以后,我会和他说家里的军营故事,如果他愿意的话,我也一定支持他投身军营。”

合报全媒体记者 任海怡

蜀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