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信息:提质“公园+” 让生态底色嵌入美好生活

渐次绽放的樱花林,成为合肥不少公园靓丽的风景线。到公园体验植树,在梅文化馆解锁花卉知识,在公园书房里宁静阅读……如今,“公园+”解锁更多体验功能,让游园的市民不止赏花踏青,满眼好风光之外,嵌入更多美好生活元素。


(资料图)

公园+活动:

“树木义务认养”逐渐融入市民生活

为了满足大家对于公园生活的全方位需要,合肥多个公园景点正在不断丰富游玩体验。

在刚刚过去的3月12日植树节中,庐阳区、包河区、蜀山区等多个县市区的公园里纷纷开辟了“义务植树”专用林地,共接待近百个团体参与植树活动。在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乌桕、枫杨、池杉等400余株各类树苗,被劳模、学生、医务工作者等合肥各行各业的市民相继种下,在春风中为合肥增添一抹绿意。

除了在植树节进行的主题活动,“树木义务认养”如今逐渐成了游园的一项重要体验。在合肥市植物园、合肥蜀山森林公园里,一到春天就能遇见带着小水桶、铁锹,来“照看”自家树苗的市民游客。植物园从2005年起在全省率先开启树木认养活动,全园已有超过3000棵市民认养树木。

近年来,认养树木成为沉浸式感受公园绿色生活的新方式。市民在游园过程中随时可以咨询认养事宜,不仅有专门的工作人员现场介绍树木种类习性,游客选择了自己心仪的树种后还能学习相关背景知识,随时进入植物园照顾自己的“孩子”,用李先生的话说“感觉自己多了一种归属感和责任感”。

公园+文化:

花不止可观赏,还可增添文化的诗意

除了亲自参与树木种植栽培,如今在观赏花草的游园“传统套路”中,各个公园景点也积极引入“文化”元素,为春日美景加入文化记忆。

大蜀山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是合肥文化的见证和承载者。合肥市民游玩大蜀山的过程中,除了爬山赏景外,还可自山脚下的半边街徽派建筑起,一路打卡林业劳模李世文雕塑、“合肥大蜀山抗战记”主题浮雕文化墙等多个地标建筑,在一墙一文化、一砖一风景中,了解合肥儿女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

不仅能将历史娓娓道来,公园景观还将“自然文化”打造成一份自己独特的属性。在今年刚刚举办的合肥第二十二届梅花节中,除了姿态万千的梅花胜景,植物园梅园还精心打造了“望梅止渴”、“看雪听松”、陈俊愉陈列馆、梅文化馆等多个与“梅”有关的景点和场馆。

该园由梅花院士陈俊愉先生规划并亲手植下第一棵梅花树旁,科研科普中心的工作人员义务为游客们讲解梅花知识,介绍陈老的生平科研。春日赏梅的传统项目,在梅园丰富的“梅”文化调味下,有了新鲜的体验。

公园+多元空间:

营造慢生活的另一番宁静

踏进杏花公园,穿过林荫小道,走在樱花树旁,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沿着公园内湖一隅,一处名为杏花书院的城市阅读空间坐落在此,丰富着春日游园体验。

这座“杏花书院”坐落于公园湖畔,坐在窗边可以边阅读边欣赏公园美景。书院一楼设有阅览区、综合活动区以及儿童手工区。杏花书院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一楼的书可以借阅也可以购买,周六周日有时会有读书分享活动、观影活动在这里举行。

坐在书院角落里认真备考的刘女士告诉记者,“目前正在备考注册会计师资格证,这里环境很安静,学习氛围也很浓厚,所以我常在这里待上一整天。”在书院,除了一些年轻人来阅读、学习以外,也有不少老年人在这里阅读,家住附近的张大爷说起杏花书院赞不绝口:“我一般下午会来这里看书,这里隔绝喧闹,让人可以静下心来。”

不只是阅读、赏樱,书院还设置了部分消费场景。走进书院,入口处设置了吧台,除了向读者出售咖啡等饮品外,也为读者提供免费热水。多元空间的营造,为市民注入了慢生活的元素,增加了公园对游客的吸引力。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刘畅 孙皞乾/文 高博/图 实习生 柳思铭 祝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