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各市年内进入“千兆时代”
下半年,推动合肥、芜湖纳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联动发展区,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若干政策……7月27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听取了关于安徽省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下半年工作意见的报告。
(资料图)
推动合肥、芜湖纳入虹桥国际 开放枢纽联动发展区
根据报告,下半年,在纵深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方面,我省将积极推动合肥、芜湖纳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联动发展区。举办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国际商协会联盟大会,推动叶集、岳西、宿松等地深入开展省际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示范。
同时,加快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办好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工作现场会,推动高端绿色食品、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率先突破。强化农业全产链招商,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厨房”。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及杭黄廊道建设,出台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行动方案,促进合肥都市圈、长江(安徽)城市带、大别山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若干政策
下半年,高质量推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组织实施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新一轮三年建设行动,启动省“三重一创”二期功能基金市场化融资。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若干政策,实施好汽车“首位”产业培育工程,加快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全面发展,统筹推进创新、智造、服务、人才、文化、资本、开放七大生态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同时,全年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200项,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左右、“单项冠军”企业5家左右。积极稳妥推进产业数字化,大力开拓数字化转型场景。全年新增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0家,打造一批中小企业改造样板。适度超前布局智能算力基础设施,推进长三角枢纽节点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全年新建5G基站2.5万个以上,年内省内各市均达到“千兆城市”要求。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创引领高地
报告显示,下半年,将争创合肥科技创新中心,建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享誉全球的“科大硅谷”、世界一流科技商学院、全国领先的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提升中国安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影响力。
为塑造全国一流战略科技力量,建强合肥国家实验室,优化省级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在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等领域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科创引领高地。
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落实4.0版人才政策,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体系,深化“高层次人才安徽行”等系列活动,推进万名博士后聚江淮行动,全年新增博士后1000名以上、支持高层次人才团队1000个左右。推进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等行动,建立科技企业培育服务体系,认定一批省科技领军企业。
更大力度恢复和扩大消费“11条”政策
在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方面,持续扩大信贷投放,确保全年新增贷款1万亿元以上、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3%以上。实施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拓宽适应科创企业特征的信贷融资渠道。加快开发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大数据平台,大力推广“信易贷”。设立运营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二期基金。
实施一批城市有机更新示范工程项目,全年完成城市燃气、供水、排水等老化管道更新改造3332公里,新增城市“口袋公园”200个以上。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盘活改造各类闲置房产。
同时,落实更大力度恢复和扩大消费“11条”政策,研究储备和适时推出新的促消费政策措施。发挥消费券乘数效应,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家电下乡,提振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
确保全年粮食产量820亿斤以上
报告显示,我省将全力夺取秋粮丰收,确保全年粮食产量820亿斤以上。加快畜禽养殖业发展,启动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工程。大力发展徽派预制菜,壮大预制菜“徽派品牌方阵”。加强智能化、自动化高端农机研制,提升丘陵山区和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等机械化水平。承办好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高质量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加强“皖美农品”品牌建设,办好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
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谋划实施50项民生实事。加快落实政策性岗位,多渠道开发市场性岗位,加强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健全规范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管理服务,实施“省内大病无异地”待遇政策。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全年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 11.3 万套(间)以上,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2.3万户。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刘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