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生态环境日│7月份,合肥优良天数比例100%

空气质量越来越优,合肥蓝越来越多,巢湖水越来越清,珍稀鸟儿也越来越多了……8月15日是全国首个生态日。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在美丽的三河古镇,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日主题活动,集中向全市人民展示了合肥近年来的生态文明成果。

现场:


(资料图片)

全方位展示合肥生态文明成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8月15日上午,合肥市首个全国生态日主题活动开展。活动以“生态宜居 近悦远来”为主题,在现场对合肥市近年来取得的生态文明成果进行集中展示。

三河国家湿地公园 邱少林 摄

除了当天的线下活动外,合肥市生态环境局还在线上举办全国生态日相关活动。围绕大美合肥建设目标,设计以合肥多样生物为元素的海报。在“合肥生态环境”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中,开设了“生态日”活动专栏,发布《生态宜居 美丽合肥》宣传片,定期推送《合肥生态环境图片展》,展示合肥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此外,全市还在地铁电视、公交车身等多处线下联合展出宣传,展示合肥市生态保护成效宣传片,向市民展示合肥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成果:

蓝天白云,是最直观的“生态之变”

蓝天白云,这是合肥人眼中最直观的“生态之变”。

刚刚过去的7月份,在全省16个地级市中,按优良天数比例排名,合肥的优良天数比例达到了100%,位居全省第一。2023年1-3月,合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4.4%,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46.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PM10平均浓度为81.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2022年,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优的天数为71天,良好243天,优良率为 86.0%。

水清岸绿,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湖水清澈,游人如织,是合肥人最深刻的体会。

2023年1-6 月,全市20个国考断面全部达标,达标率100.0%,同比上升5个百分点,18 个断面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优良率90.0%,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

十八联圩湿地

2023年1-6月,巢湖东、西半湖和全湖水质均值分别为Ⅲ类、Ⅳ类、Ⅲ类,与2022年同期相比,主要污染物总磷分别下降28.3%、27.5%和27.9%;总氮分别同比下降35.5%、33.6%和35.0%。

合肥“山水工程”绩效考评全国第一。

满目葱茏,是现实中的诗与远方

合肥人实现了“推门见绿”,城市园林绿化品质不断提高。

城市绿色覆盖越来越广,全市森林覆盖率28.36%,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0.3%,人均公园绿地达13平方米,全市湿地率10.33%。

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的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环湖湿地生态屏障初步构建,净化能力得到提升,十大湿地日均净化水量可达120万立方。

合肥被评为“国际湿地城市”。

飞鸟翔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环巢湖珍稀鸟类新记录频频。

最新数据统计显示,2023年1-6月,环巢湖鸟类调查共记录到19目54科253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7种(东方白鹳、青头潜鸭、卷羽鹈鹕、黑嘴鸥、白鹤、白头鹤、黄胸鹀),有2种(卷羽鹈鹕、黑嘴鸥)去年没有记录;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0种;环巢湖新纪录鸟类3种:卷羽鹈鹕、渔鸥、小黑背鸥;2022年未记录到的鸟类12种(卷羽鹈鹕、渔鸥、普通秋沙鸭、斑背潜鸭、普通秧鸡、黑嘴鸥、小黑背鸥、北鹰鸮、蓝歌鸲、流苏鹬、红喉姬鹟、红翅凤头鹃)。

黄胸鹀 夏家振 摄

2023年4月,合肥成功举办“2023年首届巢湖观鸟节”,比赛共记录到鸟类139种,包含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6种,环巢湖新记录鸟类1种。

卷羽鹈鹕 孙葆根 摄

“无废”建设,是绿色融合的现代之都

今年年初,合肥公布了《合肥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该方案指出,将建设环巢湖“无废”圈,强化藻泥、底泥、污泥治理,打造“巢湖最好名片”。聚焦““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战新产业,实现特征固废源头减量和高值化利用。依托12大现代农业重点产业链,创建现代都市农业低碳循化模式。

建设“无废城市”,合肥还将围绕“全球家电制造中心”“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推动废弃家电、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和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展长三角区域及合肥都市圈固废危废联防联控。

全国首个生态日来临之际,合肥以生态为媒,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母亲,交上一份诚意满满的答卷。未来,合肥还将继续努力,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张梦怡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