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微资讯!考古的年轻人

4月27日,在凤阳县的明中都遗址,年轻的考古队员王瑞(左)、陈怀南(中)与夏帅(右)在测量探沟,3人后脖颈都被晒成了暗红色。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月27日,在凤阳县的明中都遗址,21岁的考古队员陈怀南在清理文物。

4月27日,在凤阳县的明中都遗址,32岁的夏帅(左)、28岁的王瑞(中)与21岁的陈怀南(右)。

4月26日,在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青铜修复室,39岁的李瑞亮修复商代牛首鋬铜斝。

4月26日,在合肥市三孝口省博物院老馆西侧,茂盛的梧桐树掩映着一栋清静的小楼,这里便是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楼老,器物更老,叮叮当当或是窸窸窣窣的声音不绝于耳,却很少听到人的说话声。

一个人,一张桌,每个人都安安静静地坐着,面对各种文物,细致修复。这是一项需要经验与冷静的工作,从业者中80后90后已渐成主力,工龄多则十余年,少则六七年。

4月27日,在凤阳县的明中都遗址,3位穿着“明中都联合考古队”字样蓝色马甲的年轻人很是显眼,他们在遗址上穿行,低头记录着遗址发掘的各类数据。无论是已经工作了4年多的,还是刚刚实习两个月的,后脖颈清一色被晒成了暗红色。

从考古发掘到器物登记,再到文物修复与展览展示,一件件文物来到观众的面前绝非易事。在明中都遗址,记者看到考古队员航拍遗址后,又回到办公室进行精细的手绘并数字化。在文物科技保护中心,记者见证了一件青铜器在敲击与刻刀下,逐渐显出了原本的纹饰;一幅清代王琏的人物画历时半年仍未修复完成。

有考古队员的发掘整理,有文保人员的保护修复,人们才得以看到更清晰鲜活的历史。考古讲究接续与传承,老一辈有成熟的经验,年轻一代则使用更多的现代科技手段,新老赓续,孜孜不倦,让历史更清晰、文化更生动、民族更自信。(记者 徐旻昊 摄影报道)

4月25日,在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书画修复室,38岁的刘祥生为修复好的书画拍照。

4月25日,在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陶瓷修复室,38岁的刘祥生修复元代龙泉窑青釉菊瓣纹大碗。

4月25日,在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古籍修复室,“80后”的张进进在修复清刻本《补蕉丛训》。

4月25日,在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陶瓷修复室,39岁的朱善银修复“储秀宫制”黄釉刻花龙纹大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