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龙村的金山银山 今日热门

蟠龙村。 吴 菲 摄

蟠龙村。 吴 菲 摄

汪文涛


【资料图】

初夏的田野清新温和,有鸟的叫声,有花的芳香。

一行人前往桐城市蟠龙村,顺道探访一处网红打卡地。离开大路,拐进丛林,人立刻被淹没在茫茫绿海中。正是百草丰茂、万物欢生的季节,笋苗在密林的空隙中秀出修长的身段,大片大片的野蔷薇从杂树丛里探出头来,给道路围起两道密密的花墙。穿行在茂密的林木中,各色鸟儿的鸣唱参差错落,次第响起。林木之下,隐隐听见流水潺潺,一只野鸭嘎嘎叫着慌乱地冲向林后的水塘。

那处网红打卡地其实是一处农家院落。主人老刘在县城上班,周末回家后在院里院外栽上些花草树木,几年下来,庭院竟成了一座鲜花岛。花开时节,各地网友纷至沓来。我们来时,开花的盛期刚过,满地的花瓣还在宣示着曾经的风华绮艳。花藤密密匝匝的,铺盖在门头、院墙和篱树丛里,老刘说,花都开起来时,就像是彩色的瀑布,在阳光里跃动。老刘的房子环抱在竹林中,是建设休闲农庄的好地方,“我打算在门前空地上搭座园门,建个绣球园,再依着旁边的水沟挖一方池塘养植莲荷,栽些果木。”

蟠龙村在嬉子湖镇,处在伸向桐城东南湖区的一列长岛上,丘岗、水田、湖沼彼此交错,大自然赋予了它良好的生态结构。但这里,曾经却是成片的光岗荒坡,“雨天黄泥滴,晴天铁板壳”,洪涝频发。而如今,引江济巢工程建设已从根本上消除这里的洪涝隐患,多年来自然植被的恢复使这片田野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金字招牌。很快,一些农业公司开始主动前来商谈土地承包开发的事。有的来开发山场,种植珍稀名贵苗木;有的种植蓝莓、草莓,建设瓜果采摘园;有的承包湖面和荒滩,开展综合养殖。大大小小的鸭场、猪场散布岗头丛林,隐没在这片茫茫绿海中。每逢周末假日,休闲垂钓、美食旅游的人往来不断,曾经的地理偏僻之所“变身”网红之地。

纯净的自然、美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丰富商机,但蟠龙村地貌崎岖、田块分散零碎的生态结构,长期以来只能进行小家小户式的传统耕作,大量山、地、湖、滩闲置,土地产出能力不高。近年来,当地积极推动经营方式的升级变革,借势发力,合作发展,深耕生态农业内涵,做出一篇大农业的好文章。

路边的一道松门上,悬挂着“御龙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字样牌匾,这是蟠龙村2019年引进的一家大型农业生产企业。通过流转农户土地,生产基地面积超过800余亩,更便于成片经营和综合开发。丘岗、农田、水塘、湖沼,以及边边角角的地块,都被整体纳入充分利用,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耕则耕。依靠现代农业技术,种养一体,农作物疏密间作,最大化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立于园内,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豁然开朗的田园风貌。

站在坡头向下看去,是经过改造后平坦宽阔、集中成片的梯田,几只白鸟在田泥中悠闲地觅食。隔着一排稀疏的林木,宽阔的湖沼边传来布谷鸟的鸣声,一声一声,掠过空旷静谧的田野。岗头上是繁茂的果林,累累青果垂挂在青枝绿叶间。可以想象,春光明媚时这里也曾有过一场盛大的花事,万千粉蝶穿梭其间,游人如织戏于坝上。

穿过阴翳的林木,又是一片平坦的洼地,生长着成片的秋葵、豆苗和各色菜蔬。田间有一方阔大的池塘,夹岸垂柳,水色清明,上百只鹅鸭自在轻快地凫游,不时地扬起翅膀,欢叫着从水面掠过。对面山坡上,是满坡的油菜和转黄的小麦,与周边一片绿色丛林相依偎,渲染出明丽的色调。最惹眼的是那株高壮的青枫树,独立坡头,守望在大块的青与黄中,如一幅炫目的油画。

经营方式的变革盘活了土地资源,乡亲们有了就业机会,村集体的收入显著增长,道路建设、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建设也都有了大发展,村里的孤寡老人、身处疾困的村民都得到更好的关照。

陪同我们的前任村支书胡孝鑫讲述了村子的创业故事。1987年,村里想建一座轮窑厂,发展村集体经济,岗头上的黄黏土很适合用作烧制红砖的材料。但是一没资金,二没技术,该怎么办?他天天到县里各个单位找支持,“桐城街上的麻石条砖都快被我踩断了。”后来终于找到当时最红火的国有企业桐城链条厂,得到5万元资金支持,又从银行贷款15万元,终于把轮窑厂建了起来。之后,村里又相继办起毛笔厂、塑料厂、预制品厂,村办企业一时红火起来。随着国家的产业发展和市场形势的变化,这些乡村企业逐渐被淘汰。他们又及时转变思想,调整思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植被恢复上来,光岗荒坡渐渐重披绿衣,河道沟渠恢复了清波,昔日黄土朝天的蟠龙村渐渐变得天蓝水绿、鸟语花香。这一转变,奠定了蟠龙村现在的发展基础。

“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打好生态农业牌,走好内涵式农业这条路。”这句话包含着胡孝鑫几十年乡村工作的直接经验。从村支书的岗位退休后,他加入村里的白兔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协助进行生态农业的开发探索。

白兔湖的吞吐涨落,造就了这处浅湾湖滩,近处湖草凝绿、水拍岸堤,远看碧水泛波、鸥鸟出没。白兔湖公司负责人吴晓国跟我们侃侃而谈他的建设理念。农耕是农业之本,但农耕的价值不只体现在作物收成上,几千年来渔樵耕读的生活方式赋予了它深刻的文化内涵,这是农业的隐形价值。

创造一个田园综合体,还原旧有的农庄景观,呈现出活着的农耕生活与耕读文化,让人们留得下脚步、记得住乡愁,带动会务研学、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业整体价值的开发利用。吴晓国原是一家大型企业的负责人,发展思路和蟠龙村村委的意愿不谋而合,双方合作共同打造这块生态宝地,公司流转承包了周边1800余亩无人耕作的荒滩野岭,滩头上种植油麦水稻,岭上栽培珍稀林木,水里养植鱼鳖莲藕,林中繁育禽蛋,依从原有的生态结构复现田园耕作景象。目前,已陆续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每年为周边农户就业创造100多万元的收入。

画家采风写生基地、亲子研学旅游基地建设正在进行,一些村落文化设施和功能性建筑即将展开,“一边勾画一边建设,大家共同谋划着更宏大的愿景。”吴晓国说,绿水青山就是老百姓的金山银山,蟠龙村要用行动讲好这个朴素的道理。

(作者单位:安徽省桐城中学)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