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在肥“生存挑战” 他们希望再续“前缘”

8月1日,本报报道了来自湖北科技学院的八名同学在合肥开展“用100元生存大挑战15天”活动(详见本报8月1日A7版《15天,在合肥的一场“变形计”》),开启了一段与“合肥”的缘分。

15天过后,学生们打工挣到的钱还剩下8487.45元。到达湖北后,带队老师给本报记者发来了信息,“我们学生主动提出,想拿出一部分‘团队战果’,购买文具用品捐给合肥当地一些需要帮助的学生。”


(资料图片)

“生存挑战”部分余款

想捐给需要帮助的学生

结束了在合肥的“生存挑战”,八名同学开始统计这段时间的收支情况。“比我们预期中的好很多。”团队成员谷佳儒告诉记者,从最开始每位成员身上只有100元的启动资金,到活动结束时团队的余款还有8000多元,他们对这份“成绩单”感到很满意。

刚来合肥的时候,同学们都是拖着行李箱一家一家店铺挨着问招不招暑假工,再到后来都顺利入职。在整个过程中,也有许多城市中的温暖治愈着他们。

在天鹅湖摆摊时,有前来散步的市民,了解到他们是外地来的大学生,“之前有一位叔叔,还硬要多‘塞’给我们钱,觉得我们在陌生的城市不容易。”在谷佳儒看来,有市民能够愿意照顾生意就已经很感谢了,“这些城市中的‘不期而遇’都让我们团队的成员觉得非常温暖。”

城市的温暖,让这群学生们记在了心上。从合肥离开后,团队的队长葛康就找到了此次的带队老师刘祖强,他们想拿出赚到的一部分收入,来购买学习用品,捐给合肥当地需要帮助的学生们。

非遗扇子、特制帆布包……

“温暖”是一场双向奔赴

其实,刘祖强对于学生们的做法一点都不觉得意外。“在城市中获得的温暖,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回报,这个决定很好。”

不仅如此,在这八名团队成员中,葛康和谷佳儒都是湖北科技学院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团队的成员之一,他们也准备了一些不一样的“温暖”。

葛康平常热衷于非遗产品,在学校的时候,就会设计并制作扇子,比较古风,“很多汉服的爱好者都很喜欢。”葛康告诉记者,在天鹅湖摆摊的时候,不少人询问,产品受到许多市民喜欢。于是我想再制作一批扇子,送给合肥市民。

书签、文具、帆布包……这些都和谷佳儒有关。笑称是“文化人”的他,最爱的就是在这些文化用品上花心思,这次回到学校后,他和团队的小伙伴们一起,加班加点赶制了两百个帆布包,印制了合肥与湖北科技学院的元素。“我希望通过这些物件,让合肥市民也感受到来自我们的温暖。”谷佳儒说。

后期,学生们将把这批帆布包和扇子寄到合肥,委托本报送给合肥市民,感兴趣的市民可以关注合肥晚报官方微信号。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王书浒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