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资讯丨小小“柳木巷”的岁月履痕
曾经的“柳木巷小学”如今更名为“逍遥津小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红色区域就是历史上柳木巷的大致方位
蔡悉
在合肥老城区中,寿春路算是一条繁华主干道了。但现在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寿春路的前身并不是一条路,而是由很多条小路和街巷连接而成的,其中最中间的一段繁华小巷,原先叫做“柳木巷”。
随着城市的变化,作为一条古老的街巷,你知道柳木巷具体在哪里吗?柳木巷在合肥三中附近,呈东西走向,东接二郎庙巷(二郎庙巷折向南接东岳庙巷西侧北油坊巷),西至北大街,即今寿春路寿春二巷至宿州路段。虽然柳木巷具体形成于哪一年已经无从考证,但却在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柳木巷名称变迁的故事。
据传,早年间有三位姓刘的堂兄弟住在柳木巷,他们自小学习木工,都有一身精湛的木工手艺,专做用来烧火做饭的木质风箱。的确,以前的生活环境很艰苦,家家户户烧饭做菜大多用稻壳,风箱是必备的助燃工具。因为手艺好,十里八乡的都来照顾他们的生意,在柳木巷靠近县桥一带,还形成了一个风箱小市场。这三兄弟都姓刘,又是木匠,于是大家就把他们居住的柳木巷叫成刘木巷。后来,巷内种植了许多柳树,成材的都有碗口粗,大家又借其谐音,称刘木巷为柳木巷了。
虽然是传说,但的确很早就有人在柳木巷居住了。据一些老合肥人的家谱记载,早在明朝洪武十年,江西瓦屑坝居民乘船来到庐州,就在这里经商居住。到了清朝初年,这里已经是条热闹的街巷了。史料还记载,早年在柳木巷中段的北面,与向阳路二巷的交口处曾有个供奉二郎神杨戬的“二郎庙”,与李鸿章住宅的后院仅一巷之隔,因此柳木巷也曾被称为二郎庙巷。
柳木巷中除了相传曾种过不少柳树外,还相传当年的柳木巷中种有许多槐树,每到五六月份,巷子里的居民打下槐花,佐以各种食材,做成形式花样、味道可口的点心。而在饥荒年代,槐花也常被作为充饥之物。
说到柳木巷,就不得不说巷中的另一处重要建筑蔡公祠。蔡公祠是纪念明朝理学家文毅公蔡悉的祠堂。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农历四月初三,蔡悉出生于当时的南直隶庐州府合肥县。蔡悉七岁时,开始入家塾读书,小时候的蔡悉非常聪颖,且过目成诵。1559年,23岁的蔡悉考中进士。第二年,他开始进入仕途。先授常德府推官,因为以廉明著称,受到士林推重,史料记载他“清风直道,吏畏民怀”而被赞为“包老复出”。随后,蔡悉先后担任湖广、两江、山东、福建、河南等地的地方官,最后任至南京尚宝司卿和国子监祭酒,位列九卿之重,正史为其列传以彰其功德。晚年的蔡悉辞去官职,安心在乡讲学、著书。
蔡悉最值得颂扬的是他对宋明理学深入精到的研究,他融会贯通诸子百家之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儒家学术。 他平生以贯彻理学为己任,而且著作丰富,有《孔子年谱》《儒学宪章记》《颜子见知经》《书畴彝训》《高帝大学实录》《程子大学定本》等著作七十余种,其作宏富,融通百家,简白而有文采,崇儒而不泥儒,是一代著名的理学家。有学者据此指出,蔡悉的学识才华,在庐州“一里三公”之中是列在首位的。1615年蔡悉去世后,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柳木巷修建了蔡公祠。
蔡公祠始建于1622年,抗战时期它的第一进门厅改成了临街门面,当做瓷器店厅。1946年,祠堂执事、开明绅士蔡荫青先生用蔡公祠堂财产,连同部分二郎庙原址,创立了私立新生小学。新中国成立后,蔡公祠由地方政府接管为公房,分配给市饮食服务公司经营管理,后来在淮河东路修建商业街时拆除。不过已经建成的小学保留了下来,1951年更名为“柳木巷小学”,后来又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名为“向阳路第一小学”,直到2009年最终定名“逍遥津小学”,也是合肥几所历史悠久的小学之一。
另据记载,新中国成立后,柳木巷里还成立了合肥最早的20个居委会之一,合肥市职工总会筹备会(即今天的合肥市总工会前身)也在1950年搬迁进了柳木巷。一时间,小巷里人来人往,热闹得很。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柳木巷主要路段也和一旁的同春巷连成了一体。1966年经过扩建改成了5米宽的沥青路面巷道。到1982年路名普查时,柳木巷和同春巷一起改称为寿春路,即今天阜阳路以东的那段寿春路。 □汪欣雨 程堂义
关键词: